学校新闻
为什么有的企业家在读完EMBA后,会选择继续攻读EDBA?
这是因为EDBA作为高级企业管理教育的顶端项目,不仅标志着学员们已经跨入了更深层次的学术阶段,还代表着他们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在列日大学HEC列日高商,EDBA博士学员们深度融合理论知识与商业实践,通过学术研究提升解决复杂商业难题的能力,并在博士学习过程中夯实理论基础,驱动企业与个人的持续成长与发展。
1.刷新认知,学习AI新知

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对学术研究根基的一次滋养,让EDBA博士学员们的学术之路更加稳固。八月,HEC列日高商EDBA2023级广州班的博士学员们迎来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袁宏宇教授主讲的《大数据时代AI应用与价值创新》课程。
这门课程是广州教学中心特地为我们EDBA博士研究生们定制的辅修课,这门课程由哈工大教授主讲,不仅紧跟时代脉搏,深入剖析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分享与前沿理论探讨,为学员们揭示了AI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场景及其带来的深刻价值创新。袁教授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学术造诣,为学员们搭建起一座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前沿到商业应用的桥梁,引领大家深入探索在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利用AI技术创造竞争优势的新路径,激发了大家对于未来商业世界变革的深刻思考。

2.知行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参访为EDBA博士学员们提供了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商业环境的机会,促进他们从“知”到“行”的转变。
8月16日,在HEC列日高商EDBA(ESG和可持续发展方向)上海教学中心的组织下,EDBA博士学员们走进了校友企业——阿莱德实业(301419)进行企业参访。他们与阿莱德高层管理人员及HEC列日高商EDBA学术导师一起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ESG实践在企业战略、运营管理、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应用和影响。
在阿莱德实业的深度企业参访之旅中,HEC列日高商EDBA博士学员们经历了一场思维与灵感的盛宴。这家以创新驱动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为EDBA博士学员们展示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并持续引领行业变革的秘诀,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的商业模式中,创造出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兼顾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绿色商业模式。
而HEC列日高商EDBA博士学员们和导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与经验分享,更是一场思维碰撞的知识盛宴。他们深入探讨了如何用绿色智造绿色,以ESG实践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还就可持续发展策略与技术前沿、商业模式的创新等进行了热烈而深刻的对话。每个人的见解都有所不同,汇聚成一片璀璨的知识星空,激发了无限的可能与灵感。
企业参访不仅仅是一次理论知识融合实践的学习之旅,它让HEC列日高商EDBA博士学员们通过与阿莱德实业等优秀企业的互动,为企业自身带来了新鲜的思想和视角,也促进了学员以及企业之间的深度交流,构建了合作的桥梁。

3.追求卓越,论文写作方法精进

博士论文撰写贯穿EDBA学习的整个过程,HEC列日高商EDBA(国际领导力)2020级深圳鹏程班的博士研究生们经过参加各种学术论坛的主题研讨,从精心挑选论文研究题目开始,就力求选题既具有创新性又紧贴实践。每一位学员在以专业细致的态度规划并出色完成开题报告之后,又持续进行学术文献搜索研读,选择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上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投入度。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学员们的用心与努力更是可圈可点。为力求全面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确保自己的研究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他们展现出的严谨态度令人赞叹。
目前论文撰写已来到冲刺阶段,8月17日由海南大学品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肖博士主讲的《论文写作方法》课程上,学员们就自己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与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并重点突破写作卡点,完善论文结构。通过问与答,踊跃参与课堂讨论,每位学员更加明晰了写作方向,这种活跃的思维与不懈的探索精神,精准保持了列日大学HEC列日高商优良的学术传统,也是博士学员们在终身学习的旅途中追求卓越的真实写照。
终身学习与企业发展并进
从课堂的专业理论探讨到企业一线的实地参访、到学术研讨会、再到博士论文写作,HEC列日高商EDBA博士学员们的收获远超知识本身。他们在选择HEC列日高商的那一刻起便已加入HEC全球校友网络,并在名师的指导下汲取前沿的商业智慧,锻炼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同时拓宽国际视野,培养敏锐的洞察力与卓越的领导力,实现从企业家到学者型商界领袖的转变。
个人和企业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HEC列日高商EDBA博士学员们给出的答案是终身学习。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言:“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终身学习不仅是个人持续成长的关键,也是企业与组织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HEC列日高商EDBA博士学员们坚信,唯有不断汲取新知,紧跟时代步伐,个人与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